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刘慧
医药板块近期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9月11日到15日,同花顺的领涨概念里大多和医药相关,上涨的还有医药主题基金。医药板块从底部回暖或与2023年中报呈现业绩恢复态势相关,医疗服务、中药、零售药店、创新药、部分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品板块增速明显,眼科与医美表现突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查阅西南证券研报发现,在选取的309家医药上市公司中,2023年上半年收入总额11225亿元,归母净利润1084亿元。其中,实现收入正增长的公司有228家,占比72%;归母净利润正增长的公司有202家,占比65%。在经过三年底部期后,上半年医药上市公司收入及利润均实现稳健增长。医药企业未来转型的步伐势必加快。
医药行业快速修复 药企加大研发投入
2023年上半年,在选取的309家医药上市公司中,医药板块收入及利润排名前三的子行业分别是医疗服务、中药及零售药店。医疗服务板块受疫情影响较大,上半年行业整体快速修复,毛利率、净利率回升至正常水平,但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如美年健康、创新医疗、国际医学等减亏/扭亏,行业整体利润端增速快于收入端增速。
从选取的62家中药上市公司中报看,利润端持续改善,上半年收入1837亿元。上半年7家连锁药店公司实现收入516.8亿元。创新药及制剂板块上半年业绩增长提速,随着集采步入深水区、创新药持续放量,盈利能力将稳步提升。医疗器械板块上半年收入和归母净利润有所下降,受年初新冠影响逐步消除,新冠检测需求下行所致。疫苗板块上半年收入增加,主要贡献仍为HPV疫苗,但以智飞生物代理的9价HPV疫苗为主,利润端略有下降主要是万泰生物2价HPV疫苗销售下滑。原料药板块上半年收入端实现微增,盈利能力下降。
今年上市药企的重点在研发方面,新药上市步伐也在加快。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3年是医药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转折之年,中医药行业迎来一个相对较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步长制药重点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一如既往地把新药研发作为重中之重,5月底至6月初的10天内,贝达药业接连有两个新药获批上市。该公司还与美国C4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协同创新。
恒瑞医药9月12日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福建盛迪医药有限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关于某注射液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将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吴晓颖对本报记者表示,2023年医疗行业处于温和复苏阶段,企业更注重研发投入。医疗行业481家公司半年报公布,总体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4.3%,其中323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较2022年同期实现增长。在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方面,行业总体下降20%,部分原因是企业在研发与销售费用方面支出增加,如行业研发费用投入较2022年增长11.6%、销售费用投入增长7.8%。
惠誉评级中国企业研究董事朱彧对本报记者表示,近几年,国家出台政策推动药品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不断压缩仿制药企业的生存空间,倒逼企业向创新药企转型。头部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向创新药企转型。随着新药的陆续上市,创新药收入会不断增加,对企业业绩的提振作用日益凸显。上市药企获批新药数量较2022年明显增加,收入结构中创新药占比有提升,但提升的空间较大。医药反腐也有利于推动药企注重研发投入而轻营销,加快向创新药企转型。
注重研发并关注海外 创新药需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原始创新力提升,医疗机构积累了大量的病例资源,但临床未满足的需求还有许多。而且由于原始创新力不足及控制研发风险的原因,出现创新药热门靶点扎堆、国内市场同质化竞争惨烈的局面。
赵超表示,政策可从法规上进一步优化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法规与标准,予以经费和人才支持,规范医保使用等。现在一种药物可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药企生产,一家企业又生产好几十种、上百种药,将来可以合并同类,“做专、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使药企发展更加规范。未来步长制药将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并向生物制药、疫苗等医药高科技领域进军。
丁列明表示,创新药研发需要以下支持政策:在研发环节,重点加强对基因诊疗、细胞治疗、个性化定制药物、ADC药物、靶向药物、抗体药物和干细胞研究等前沿科技攻关的支持,包括高端仪器和试剂的自主研发,把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临床试验环节,有待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和水平,探索中心或区域伦理委员会制度试点,提高伦理审查效率。在审评审批环节,持续推动制度改革,加强对创新药研发的指导,建立更加高效的审评审批流程,加快新药好药上市。在医保支付环节,期待进一步搭建完备的多层次医保支付体系,突出临床价值导向,制定合理医保报销价格,来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患者受益。在临床应用环节,需要更好畅通自主研发产品进院通道,足额或高比例报销,促进创新价值实现。
盛世泰科创始人兼CEO余强对本报记者表示,在行业政策中,医保谈判中对一类创新药的价格定价要适当,在兼顾患者支付能力的同时考虑创新药“十年磨一剑”的综合研发成本,而不是仅考量生产成本,给创新药留足利润空间来满足创新企业的持续发展。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从国家、省、市,走完医保挂网流程大概需要一年的时间,既不利于创新药尽早惠及患者,也不利于新药企业持续创新与发展。一类创新药应争取短时间内在所有地级市医保可以使用。从融资的角度,希望国家针对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调整能更好导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创新企业快速成长,为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
医疗保健需求增长 下半年或将复苏上升
2023年以来,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数恢复较为迅速,百姓的医疗保健需求稳步增长,行业的市场容量将持续增加。吴晓颖预计,下半年市场将处于复苏上升阶段。第九批全国药品集采品种集中在抗生素、高血压、糖尿病、消化等四大领域,患者用药需求相对较大。随着下半年此轮集采的落地,集采可能对中标企业的业绩产生积极影响,将体现在部分中标企业的资本市场表现中。
在谈到未来发展时,吴晓颖表示,我国有众多工程师人才,药企在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内部研发投入,也要加强对外的“医工”合作、“医产”合作,通过在合作互动中打造技术壁垒,成就企业发展。技术与产品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研发投入、引入高水平人才将是未来企业长远发展的重点。要将目光投向广袤的海外市场。以往“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国家具有广大的医药市场潜力,我国企业应当放眼全球,通过与当地医药商业化伙伴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开拓当地市场,优秀的中国创新药在海外必能获取一席之地。
吴晓颖表示,医药企业应加强合规体系建设,注重销售推广活动的合理性、费用的真实性及公司内控管理的有效性,还应注重提供更多产品的增值服务以更好满足临床医生学术提升、精确诊疗的需求。从长远来看,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持续的人才培养与研发投入是企业开发真正有临床价值的药品、器械的前提,也是企业加快转型发展的长远之道。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