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正在帮农民分拣红薯
10月12日 ,星期四 ,晴。
清晨,走进溆浦县北斗溪镇红花村,满是丰收的喜悦。
放眼望去,山头田间,人头攒动,一个个红嫩肥硕的红薯破土而出,村民们忙着将红薯去泥、分拣、装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以前我家的红薯卖不出去,只能喂猪,还有不少烂在地里,做梦也没想到还能卖到大城市去。”村民王良龙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外务工,前几天,父亲心急火燎地打电话,催促他回家帮忙挖红薯。
王良龙开始认为“土疙瘩”又没有钱赚,懒得大老远跑回家。
“今年情况不一样了,批发价8毛一斤,线上零售价3.88元一斤。我告诉儿子家里1000多公斤红薯驻村帮扶干部负责包销。”王征卿一脸灿烂地对我说,红薯能够走出大山,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到了点子上。
“瞄准村民的需求精准帮扶。”与村民一起干活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来文平向我介绍,今年5月,工作队进村后,首先入户调研,听取群众的建议和呼声。调研中,发现红花村95%的村民都有种红薯的传统,且这种高山红薯口感软糯,味道香甜,因销售不畅,大都喂猪了。
“让土特产赚到红彤彤的票子,是大多数村民的期盼。”来文平说,一番调研后,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把打开红薯销售渠道作为产业振兴的重头戏来唱。
省委党校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正在农民家里收红薯
分析市场形势、上门联系销路、引进电商人才、更新营销手段、注册“红小弟”商标......一系列举措随之推出,目标指向让红薯走出大山。
“我的包里有一段时间放有红薯的样品,连乘坐高铁都向乘客推销。”驻村帮扶队员赵奋冲向我坦言,刚开始他有点不好意思,但一想到村民对增收的渴望,便放下了面子。
“后台数据显示,到今天为止,线上卖掉红薯157单,线下客商批发下订单22800公斤,10天时间,村集体经济的账户上突破4万元。”这时,村里负责电商技术的大学生龙运宁兴高采烈地为村民分享好消息,现场一片欢呼。
“我们的红薯远销北京、广东、福建、长沙等大型超市,飞进了大城市居民的果盘餐桌。”红花村党总支部书记向前喜笑颜开地说,今年的5万公斤红薯将销售一空。
省委党校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正在将红薯装车发往长沙
“让特色农产品出深山、火出圈。”在红花村村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刘迎春正与大伙儿将一袋红薯装进车厢,他用手捋了捋额头上的汗珠对我说,工作队一面帮助村民收、售红薯,一面进行再调研,打算扩大红薯种植规模的同时,整合村里的高山板栗、瑶茶等特色资源,统一品牌,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走出一条以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振兴之路。
“嘟嘟嘟......”下午3时,秋阳浓烈,声声汽笛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一辆满载红薯的货车启程驶向长沙。看着乡亲们目送货车远去的笑容,动人的场景让我感悟良多。
好酒也怕巷子深。红花村位于雪峰山腹地,海拔高达800米,日照时间长,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然而,长期以来,这些资源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变成财富,销售不畅成为村民增收的“拦路虎”。
煮熟了的红花村红薯
让资源优势成为发展优势。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后,把调查研究作为首项工作,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找到影响红薯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精准帮扶之策。同时,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农民鼓起了腰包。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助农增收措施好不好,要看村民是否有笑容。省委党校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实践证明,深入调研、精准帮扶也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