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古称建州,拥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和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朱子理学的正统发祥地和北苑茶文化的的发源地,有着极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南平市构筑文化繁荣发展新高地的重点任务及建瓯市打造“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等重要部署,建瓯市检察院着力打造了“检护建州 赓续文脉”检察品牌。
品牌LOGO以生态绿为主色调,
以建州古城、翠绿山竹、检察守护
为主要设计元素,
形象诠释了
建瓯市检察院通过聚焦“五个一”
守护“千年建州•理学名城”,
赓续传统文脉的品牌内涵。
建瓯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古称建州府、建宁府,乃闽中八府中最早设置的府郡。建瓯设置城防由来已久,公元196年建安县始筑城垣,到民国时期,建瓯城垣逐步拆除和破坏,现仅有“通仙门”、“通济门”、“临江门”、“威武门”四处。
古城门作为古建州的一个标志,是保护古城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建瓯市检察院弘扬“工匠精神”,以公益诉讼为抓手,在打造精品案例方面持续精准发力,全力保护文化遗产,还原古城历史面貌。
针对建瓯市古城门“威武门”管护不到位的问题,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并持续跟踪督促、监督落实,促成“威武门”上方建筑物征收工作全面完成,拆除违章建筑878平方米。该案例被福建省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件。
建瓯市图书馆始建于1918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曾与福州、厦门图书馆并列为福建三大图书馆,也是闽北收藏古籍较多的图书馆之一。古籍中记载的资料是我省珍贵的文献资料,也是体现建瓯“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文化宣传很好的佐证,更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建瓯市检察院通过与文体旅局等行政机关建立联席会议机制,落实代表委员联络机制,探索建立公益志愿者线索举报机制等形式,汇聚各方力量,为公益诉讼提供案源支持,共治共享开展非遗保护。
根据3名市政协委员提供的关于建瓯市图书馆内包括国家一级古籍《御制翻译易经》在内的众多珍贵古籍未得到有效保护的公益诉讼线索,经过调查核实,向相关单位发出诉前检察建议,该单位高度重视,主动报告,争取到财政拨款36.5万元用于古籍抢救性保护。
古树名木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被誉为“绿色古董”,是国家森林资源的瑰宝,更是见证历史、研究历史的“绿色活化石”,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建瓯,古树是建瓯文化的根。
2022年以来,建瓯市检察院多次开展古树名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实地走访18个乡镇街道了解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发现有树身被钉钉子、树周焚香烧纸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依法向有关责任单位发出诉前检察建议 15件,促成其对古树名木进行治理、复壮、消除安全隐患等,为全市7923株古树建立养护档案;同时还与行政机关加强沟通联系,创新古树名木的管理模式和资金来源,认养小桥镇大邱村的古树群落,为全市1159株古树购买保险。
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建瓯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建瓯人民难以割舍的历史记忆。街区中的总兵府、刘氏五宗祠等都是建瓯重要历史见证。
为助力该街区古文物发掘安全,建瓯市检察院以活化项目为重点,在街区的消防安全、文物的发掘保护等方面提出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在活化项目期间,加强消防,保护了项目建设期间文物发掘安全。
为更好的保护古廊桥,近年来,建瓯市检察院以“我管”促“多管”,对古廊桥建立档案,在重要节日对廊桥进行走访,实时跟踪廊桥的安全。
同时,将单向的检察监督转变为多方协作配合,共同凝聚保护古廊桥,更好地延续好“历史文脉”。
目前,“检护建州 赓续文脉”检察品牌获得了建瓯市政府的肯定,经验材料在南平检察、闽北快讯上获得推广。
下一步,建瓯市检察院将继续牢记“公共利益守护者”神圣使命,坚持能动履职,以公益诉讼为主导、综合治理为补充,全力服务保障“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建设,助力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原标题:《建瓯市检察院检察品牌“检护建州 赓续文脉”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