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品牌激越经济增长极
——我省地理标志巡礼(上)
策划/熊传东 本刊记者/陈思炎 贾冰 刘思宇
8月17日,从鄂州市名贵淡水鱼协会获悉,该协会许可市内5家鱼类加工经营企业使用“鄂城鳜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预计年产值可突破4000万元。
截至6月底,我省地理标志总数达165件,数量位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地理标志”有两种概念,许多人并不明白其中原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均可以申报“地理标志”,区别在于具体侧重点不同。
前者是创牌子、闯市场;后者是生产过程和生产标准。一个叫地理标志商标,另一个叫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理标志每年的产值可以达到几千亿甚至上万亿。数据显示,去年湖北名牌企业总资产规模7018亿元,名牌产品产值4793亿元,占全省GDP的19.43%;缴税758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四分之一;出口创汇43.68亿美元,占全省外汇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昔日星火燎原地,今朝经济增长极!
名牌战略不仅提升了“湖北制造”的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而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地理标志”则是战略的核心。
地理标志的保护关系到传统优势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关系到广大农民利益甚至是国家农业安全的维护,日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谈判和多边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尤其在当今国际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地理标志保护的经济意义更加突出。
武汉:菜薹和莲藕的时空之变
地理标志产品,正是由于“地理”所限,产量往往显得有些不足。在武汉现有的地理标志商标中,洪山菜薹、蔡甸莲藕称得上是两个产业化发展较为成功的样本。
几年前,武汉人想要买到正宗的洪山菜薹,只能对着动辄几百上千的价格感叹。随着城市化进程,洪山菜薹在洪山区内的种植基地规模不断减小。
自2011年开始,武汉市为扩大洪山菜薹的种植范围,在江夏区选择了同洪山菜薹原产地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差不多的地段,开始试点引种洪山菜薹。经过试验,菜薹产量可达每亩1500公斤左右。
2012年10月,首批扩种的洪山菜薹采摘上市。可喜的是,江夏扩种的洪山菜薹的口感、水分、糖分含量,均达到原产地标准。
“现在有个误区,申请完标志就认为成功了。其实,这只是个开始。”楚天洪山菜薹公司董事长李乐文说,洪山菜薹的营销策略是深耕市场,打“高低组合”牌。
受种植面积所限,原产地洪山菜薹品质最好,但年产量仅15万斤,公司决定全部用来制作“礼品菜”,1公斤装,卖到千元以上,每年也只向市场限量供应3万份,供不应求。
在低端市场,洪山菜薹移种到江夏后,江夏种植的洪山菜薹主打“亲民价”,每斤零售价在10-18元左右。
与菜薹分档经销不同,蔡甸莲藕则在鲜藕销售的基础上,主打深加工牌。蔡甸莲藕一直是蔡甸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后,蔡甸莲藕成为一张特色名片,进一步助力蔡甸莲藕走南闯北,漂洋过海。
蔡甸区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刘晓丽介绍,为了打破本地种植面积15万亩的地域局限,蔡甸莲藕进行了立足武汉、开拓全国、拓展海外、销售“卖全国”的探索,已经显现成效。
从2000年开始,蔡甸区着手开发莲藕深加工,拉长莲藕产业链,提升莲藕附加值。莲藕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加工产品达30余个,主要有罐装藕汤系列、莲藕面条系列、莲藕酥、高钙藕粉、速冻藕丝、干制藕片、盐渍藕等。2011年,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值首次超过10亿元。
襄阳:名牌争辉 托起千亿产业
“再过几天就可甩开膀子挖大头菜了”张保忠到地里查看大头菜长势心满意足的说道。张保忠是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刘湖四组的农民,这几年他的120亩地里只种了大头菜,按照他与东津桂莲酱品厂签订的种植协议,每亩大头菜将有2000元的收入,他家的收入轻轻松松在20万元以上。
2008年,襄阳大头菜生产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委批准为第六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2011年,全市大头菜种植面积达到8000公顷,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总产量20多万吨,总收入1.5亿元,大头菜优质品率提高10%,产量提高15%,农民年增加收入3000元。
此外,襄阳大头菜的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孔明、隆中等一批大头菜产品相继获得湖北名牌称号,知名度不断扩大,不仅被东方航空公司选为指定产品飞上了天,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国及我国香港、澳门等地区,成为继韩国泡菜、俄罗斯酸黄瓜、中国涪陵榨菜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酱腌菜品牌。
襄阳,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常年粮食产量占全国近1%,占全省1/6。然而长期以来,襄阳都只是农产品产量大市,而不是加工大市,更不是农业经济强市,襄阳农业的优势在产量,潜力在加工。
襄阳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冲劲十足,其产值占据全省六分之一,在油脂、麦面、稻米等产业领域拥有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带动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龙头企业。“梅园”大米、“奥星”菜籽油、“三杰”面粉、“襄大”肉食品、“万宝”粮油、“仙仙”水果、“隆中”大头菜等一大批名优产品畅销全国。
2013年,食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1027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近1/4,成为与龙头产业汽车相媲美的千亿级产业。
宜昌:美酒成就千亿梦
“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这就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即“四个一批”工程。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3。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369亿元,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2.5:1,成为全市第二个千亿级产业。
作为湖北首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农字号”本土企业,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介绍说,他们通过精品名牌开拓市场,如今已形成了以“稻花香”为主,“关公坊”、“清样”等品牌为羽翼的“一主多翼”强势品牌集群。
品牌的创建除了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之外,也推动了龙头企业的转型升级。如采花和萧氏两大品牌就整合了全市1000多家低端茶厂,并引进先进装备与技术,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2012年开始,全市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百亿企业”成长工程,精选了10家企业进入重点扶持发展范畴,去年枝江酒业已成长为第二家“农字号”百亿企业。
目前,宜昌农业转型升级基础较好,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千亿,特色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精品名牌创建都走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宜昌市将进一步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农产品加工品牌建设,加快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市、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强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市,让更多的宜昌农业品牌“走出湖北、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喝长江水、品宜昌味、忆三峡情”。
荆州:水产品牌崛起之路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出了“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资源禀赋;一句“湖广熟,天下足”,道不尽荆楚大地的深厚底蕴。万里长江,横贯东西;悠悠汉水,纵穿南北;湖库塘堰,星罗棋布;荆风楚水,孕育了荷香鱼欢、蟹肥虾壮。
近几年来,荆州水产专业合作社如同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从当初单打独斗到抱团创建自己的水产品牌,经历了一次次蜕变,水产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荆州渔业加速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荆州共申请注册无公害产品认证242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有机产品认证6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4个,调弦牌小龙虾、“荆江”黄鳝等几个品牌多次获得渔业博览会和农产品交易会的金奖,已经成为荆州水产的特色名片,品牌的创建也为合作社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吃干榨尽“一条鱼”、“一只虾”,向科技要产品,向加工要效益。经过十多年持续推进,湖北水产加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粗到精”的转变。
2013年,全省淡水加工产品产量89.2万吨,加工产值275.1亿元,吸纳劳动力12万人;小龙虾加工年创汇2.03亿美元、连续8年全国第一。
抓龙头企业培育,加工出口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省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3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32家,年产值过20亿元的企业3家,年加工能力超过130万吨;水产品出口2.92万吨,创汇3.22亿美元。
荆州水产部门近几年按照“一鱼一联社”的发展思路,扶持一批水产合作社发展壮大。截止2013年底,全市水产专业合作社达到765家、合作联社有6家,吸纳社员近7万人,规模养殖面积达到126万亩,占全市养殖水面的52.7%。
恩施:玉露茶困境求生
恩施玉露茶,因特有的蒸青工艺闻名,是我省“第一历史名茶”。地方政府多年前曾谋划,将这个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成重要的区域名片。然而,人们发现,有着百年传承的恩施玉露,愿景至今未能变成现实。
产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玉露”起源于唐朝,兴于清代,是一种以蒸汽杀青的绿茶。采用一芽一叶的鲜叶为原料,加工工艺分为蒸青、散热、揉捻、整形上光、高温灶台烘焙、拣选等工序。在社会的变迁中,“恩施玉露”历经兴衰,曾几近失传。
2006年,恩施州申请对恩施玉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之后几年,该茶又先后被省农业厅等评为“湖北十大名茶”和“湖北第一历史名茶”。
近年来,恩施市依托近30万亩茶园,大力培养“恩施玉露”工艺传人,许可润邦国际富硒茶业、凯迪克富硒茶业等10家茶企和专业合作社共同使用“恩施玉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恩施玉露”品牌价值达6.81亿元,被列为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现在纯粹是挂羊头卖狗肉!”恩施州茶叶中心市场,何洁愤愤不平、忧心忡忡。何洁是恩施玉露茶叶集团旗下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她称,市场上打着恩施玉露的茶叶绝大部分是“山寨货”,都不是蒸青工艺。
恩施州最大的茶叶市场,发现几乎所有的门面都在出售恩施玉露茶叶;令人吃惊的是,不少商户都用普通的炒茶假冒恩施玉露销售。
在武汉市的几大茶叶市场,类似乱象随处可见,打着恩施玉露茶叶的包装盒随意就可以买到,散茶随意可往包装盒子里装。“我们最心痛的是恩施玉露这个牌子。”何洁说,市面上销售的所谓恩施玉露茶九成以上不是真玉露。
润邦茶业副总经理谭书玲称,去年该公司销售额达到1.2亿元,近八成是恩施玉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恩施玉露销售明显受阻。如果再这么乱下去,公司会忍痛割爱,把品牌打造重点转向“芭蕉”和“硒部农产”两个品牌。
由于当地企业发展不够,老板们理念差距太大,甚至有人想完全不付出就享用公共资源。最终由润邦牵头带领10家企业组建的恩施玉露集团公司名存实亡,目前这些企业与润邦各自为政。
十堰:深山致富新引擎
2013年5月,黄龙鳜鱼被评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是湖北省十堰地区首批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黄龙镇堰石村是十堰城区唯一的库区村,十个村民小组,204户常住村民散居在40公里黄龙大坝两旁的半山坡上,1969年黄龙大坝建成以后,堰石村与外界只有水路相通。在黄龙大坝乘船西行1小时,进入黄龙镇堰石村腹地,这里就是黄龙鳜鱼的养殖基地。
村书记张昌顺介绍,黄龙鳜鱼属于比较凶猛的鱼类,除了粗大的脊骨和主刺,没有细刺,吃起来味美,产妇催奶效果特别好。
黄龙鳜鱼只在黄龙库区生长,天然无公害,营养价值高,是产妇和幼儿的最佳食品,成为高端消费市场的主要菜肴,市场价格已达到每斤120元。
因黄龙鳜鱼是高端消费,市民尚未接受,主要外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十堰只有老虎沟设有一个销售鳜摊位,但认购率不高。城区的雅阁、龙安、宏景、静雅等高端酒店有鳜鱼菜品销售。
如今,堰石村养殖大户43家156人,技术服务人员达18人,养殖水域面积500公顷,养殖规模85万尾,产量达220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时下,堰石村正将黄龙鳜鱼作为主导产业,引导700渔民找到增收致富“密码”。
黄龙鳜鱼的品质获得了市场的认同,京津沪地区的客户源源不断。采访中,堰石村一位叫黄斌的养殖大户,投资800万元,建起60个网箱,专门养殖黄龙鳜鱼,去年向北京销售黄龙鳜12万尾,实现产值120万元,就这还不能满足需要,上海、天津等地客商的需求也只能婉拒。
名词解释:
世界贸易组织在有关贸易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对地理标志的定义为:地理标志是鉴别原产于一成员国领土或该领土的一个地区或一地点的产品的标志,但标志产品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确定的特性应主要决定于其原产地。
在我国,目前共有三个国家部门对地理标志进行注册、登记和管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通过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形式进行法律注册和管理,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农业部以登记的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