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演艺集团大厦外景
十年光阴如水,精心浇灌文艺之花,十年励精图治,硕果累累,西安演艺集团实践铸就时代丰碑……对一个生命而言,十年是人生的分界点、成长的新起点;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十年更是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
岁月如歌,十年绝非弹指一瞬,要回顾无数个用汗水和泪水浇筑的日日夜夜,或许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恰是很好的例证和缩影:
4月13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2022年陕西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被写入蓝皮书的《西安演艺集团深化改革发展研究报告》作为陕西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受到广泛关注。
4月24日,十四运会西安市执委会对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办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进行表彰,西安演艺集团光荣在列。
4月29日,陕西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举行,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等领导出席。在100个获得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单位中,西安演艺集团位列其中。
▲ 话剧《路遥》海报
在“5·23”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布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倾心推荐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中国百部文艺作品榜单”,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话剧《路遥》与《茶馆》《霓虹灯下的哨兵》等重量级经典名作共同名列其中。
从2012年体制改革初涉水,到不断向陕西及全国人民呈上勇攀高峰的艺术精品、向世界传播陕西厚重而独特的文化艺术,西安演艺集团成长为陕西国有企业中的优秀代表,成为全国同行学习的榜样。2022年5月,西安演艺集团迎来继往开来的十岁生日,在中央及省、市宣传文化部门和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将继续凝聚内生发展动力、迈出稳健执着的步伐,秉承“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精品,以演出为中心奉献人民”的初心,奋勇前行,用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满意,再铸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转企改制迎来蝶变重生
深化改革让内生动力持续迸发
2022年4月,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的5本《2022年陕西蓝皮书》对外发布,《西安演艺集团深化改革发展研究报告》被写入其中的《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22)》第Ⅲ部分“行业报告篇”中。
《陕西文化发展报告(2022)》认为,陕西是文化大省、演艺大省,拥有190多个演艺团体、演艺企业,其中国有院团89个。西安演艺集团近年来依托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在振兴演艺产业的路径上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全省演艺行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该报告从“西安演艺集团的探索与成果”“西安演艺集团的经验与启示”“借鉴西安演艺集团经验,推进陕西省演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3个大项12个小项全面分析阐述了西演经验对当前演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的重要启示作用。
回望过去,改革是推开发展之门的钥匙。“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只有精品才有市场”。西安演艺集团领导班子在集团成立之初,便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思路。
时间拨回到2012年,彼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大幕拉开。当年的5月,由西安歌舞剧院、西安话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西安市豫剧团、西安市说唱艺术团5家院团组建起的西安演艺集团正式成立。10年来,在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及曲江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西安演艺集团一步步扩张产业版图,成为陕西文化体制改革的亮点和陕西文化产业的亮丽名片。
“体制改革带来的最根本的改变是观念的转变,西演人在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在苦练‘内功’的阵痛中,实现了集团的‘脱胎换骨’。”西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寇雅玲表示,成立之初,经过充分调研,西演就制定了一套适合文艺院团发展的制度——对员工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制度;对下属院团按演出场次、演出效果、剧目生产能力、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综合评价;针对特殊人才制定专门收入待遇政策,通过以老带新和青年演员专属舞台等办法,推进人才梯队化建设。一系列的举措,在集团上下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让“能力说话”打破了按职称、职务、工龄的“论资排辈”,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 西安三意社甘肃惠民演出现场
过往的10年,是西安演艺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成员企业从组建时的5家增长到如今包括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西安演艺集团秦腔青年实验剧团、西演·剧场运营公司、曲江少儿、西演·文化创意等16家公司,同时代管了周至县剧团。
改革决定命运,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原动力。“困难面前没有退路,想彻底改变院团‘等、靠、要’的思想,一定要深化改革、一定要创作精品、一定要赢得市场。”在回忆改革之初的艰难奋进之路时,寇雅玲表示,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才能破局生存危机。通过打通“用人、资金、创作和发展”4个环节,西安演艺集团以创新为抓手,走出了“一团一策,差异发展;一剧一策,精准定位;一场一策,突出特色”的好路子,各子公司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在省市宣传文化部门及曲江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西安演艺集团又大力推进混改促发展,通过院校合作、体制创新、跨界融合,以及“引进来、走出去”的多元尝试,让改革发展从“算加法”升级到“算乘法”,促成大量优秀人才会聚,推动了精品剧目“井喷式”产出,最终实现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十年间,西安演艺集团总资产从当初的1.9亿元增长到11.7亿元,员工总人数从成立时的285人增长到1200人,效益收入从成立之初的200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2.7亿元,员工平均年收入从1.95万元增长到8.6万元,年产文艺作品更是从10年前的几乎没有增长到如今每年30部左右。西安演艺集团的改革实践解锁了文艺院团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为西安文化体制改革持续向好及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雄厚基石。
精耕主业硕果累累
以人民为中心创排精品勇攀高峰
文艺是滋养心灵的清泉,也是强健精神的养料。精品是衡量文艺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解决文艺作品“有没有”“多不多”的问题,更要解决文艺作品“优不优”“精不精”的问题。
作为古都西安最大规模的国有演艺集团,十年来,西安演艺集团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同大众共唱和,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的导向和“抓精品、抓经营、出人才、出效率”的思路,创作出一大批能够反映新时代变迁和人民奋斗的作品,涌现出众多斩获大奖、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 儿童剧《遇见星海》剧照
▲ 秦腔《织梦人》剧照
▲ 豫剧《向北·向北》剧照
▲ “肩上芭蕾”——杂技剧《如梦长安》剧照
▲ 舞剧《门》海报
截至目前,西安演艺集团累计推出各类精品剧目64部,均获得社会热烈反响,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61项、省级奖项127项、市级奖项53项。其中,相声《南腔北调》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话剧《麻醉师》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话剧《柳青》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话剧《红箭 红箭》获第三十一届田汉戏剧奖,并成功入选《陕西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重点选题目录(2021—2022年)》;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荣获第八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第二十六届苏博蒂察国际儿童戏剧节最佳剧目奖等;舞剧《传丝公主》、秦腔《李白长安行》《陕北往事》等6部剧目荣获第八届、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豫剧《秦豫情》、杂技剧《战魂——第三战队》、儿童剧《遇见星海》等剧目17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话剧《长安第二碗》入选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剧目名录;话剧《柳青》等剧作表演者收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配角奖等多个大奖;三意社演员杨升娟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自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西安演艺集团通过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创排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打造文艺精品,铸就文艺高峰。
十年来,西安演艺集团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精品剧目受邀奔赴全国各省市开展巡演活动,提升了千年古都长安的新形象,为全省文化产业树立了一面鲜亮的旗帜!
扎根人民传承文化
以演出为中心赓续初心服务社会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如今,西演人在富含历史底蕴的土地上、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扎实进行采风创作,并且围绕“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的要求,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牢记在心。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是文艺的担当,也是文艺工作者该有的担当。深入生活,艺术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蕴含最真挚的情感。抱着这样的信念,西安演艺集团的文艺工作者这些年在边远山区、城市社区都留下了身影——开展“文艺走基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扫黑除恶及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戏剧进校园”,让寓教于乐的剧目走进大中小学、幼儿园,为莘莘学子插上艺术的翅膀……
在文化传承方面,西安演艺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笃行致远,惟实励新,致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忠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扎实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沛的人文精神,认真恪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的道德规范,坚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
十年砥砺,西安演艺集团始终坚持以文弘业,铸就精品勇攀艺术高峰;以文培元,回归舞台滋养社会正气;以文立心,服务人民坚持正确导向;以文铸魂,用心书写讴歌时代主题。凭借着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凭借着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军营校园里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凭借着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专家、广大观众的认可,“西演”品牌深入人心,成为品质、担当、情怀的代名词,“培根铸魂,蓬勃向上,打造精品,勇攀高峰”的“西演精神”也成为演艺企业担当化育使命、赓续启智初心的鲜活写照。
根据未来发展规划和部署,西安演艺集团将继续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精品IP,整合品牌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全面提升企业在文化演艺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社会广泛认同,让“西演”文化品牌成为行业领跑者和产业发展风向标。
如今,西安演艺集团紧跟文化市场发展潮流,创建网络数字平台,整合各院团现有剧作,重新创排符合网络特质的精品数字剧目,开展线上推广,拓展线上市场,培育年轻的网络文化消费群体,开创符合时代需求的虚拟剧院。
实行“演艺+”战略,涉足全新的经济领域,加强文化演艺与各领域的结合力度,大胆试水“演艺+旅游”“演艺+影视”“演艺+网络”“演艺+广告”的发展模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创收能力,实现跻身中国演艺十强的目标。
优化薪酬体系,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加盟,搭建战略人才孵化平台,集聚国内外优秀演艺人才,创设高端演艺经纪人制度,建立人才价值评估体系。
同时,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文化工程,力争年年有精品,双效统一,提升企业影响力;强化责任担当,更好地开展送戏下乡、送演出进基层、送培训进校园等公益活动,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先进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广大群众、丰富基层精神生活。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锐意进取,再创辉煌。寇雅玲表示,在未来的道路上,西安演艺集团将继续根植于西安这片热土,践行文化自信,铆足赳赳老秦的“拧”劲儿,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用艺术语言讲好西安故事、陕西故事和中国故事,不负省市厚望、不负曲江支持,在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作出新成绩!
2022年5月16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十年拼搏奏华章 赋能蓄力谱新篇
——写在西安演艺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